法制網北京3月7日訊 記者 張維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負責人今日就《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》答記者問時表示,2008-2013年,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承擔了600餘項國家部委的調研和培訓任務,直接參与了《民事訴訟法》、《食品安全法》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訂工作,累計有1600餘份咨詢報告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納。
  高校科技專家和研究機構為國家行業產業發展、科技戰略規劃提供了有力支持。教育部社科委、科技委、專業學會、研究中心向有關部門呈報了系列專家建議。2013年,首批認定設立了14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,其中文科有兩個,各地各高校也建立了一批自己的協同創新中心,這些都為發揮智庫作用、推進智庫建設奠定了基礎。
  這位負責人坦言,總體上看,目前高校智庫建設還明顯滯後,有份量、有影響的智庫不多,結構不盡合理,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匱乏,高質量的、具有真知灼見的研究成果不多,每年提交的咨詢報告對重大決策產生影響還不理想。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多種,根本原因是問題意識不強、聯繫實際不足、評價機制不健全、改革和支持力度不夠。
  為此,這位負責人指出,發現和找出真正需要研究和咨詢的問題,是智庫研究過程中一個關鍵的環節。這要求智庫與實際部門建立起密切聯繫。一是要密切跟蹤重大決策。全程緊密跟蹤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大決策,及時提供動態監測、實時預警、效果評估和信息反饋。同時要加強戰略研究,就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,提供決策儲備。二是要加強理論聯繫實際。如選拔推薦高校智庫優秀學者到國際組織任職、到實際部門掛職,參與政策制定,推動智庫人才在實踐中鍛煉能力。三是要建立與需求對接的新模式。邀請實際工作部門直接參与選題徵集,共同確定智庫的重點任務,聯合組建研究團隊,從源頭上解決科學研究與決策需求脫節的問題。拓展成果發佈應用渠道,完善專家建議報送機制,打造高校智庫成果發佈平臺,增強對政府決策和社會輿論的滲透力、影響力。  (原標題:教育部:對重大決策產生影響不理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x59pxygv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