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 琳
  廣州要不要開24小時書店。筆者以為,這種事情,無需攀比,見別的城市有了什麼,我廣州也要有什麼。24小時書店,開不開,怎麼開,也最好不要由行政力量來干涉,而應交由市場定奪。
  今年讀書日當天,傳統實體書店三聯正式宣佈書店24小時不打烊。從那時起,北京也有了24小時書店。這件事在書蟲看來是個不大不小的福音。
  有學者胡釋之就此提出質疑,認為怎麼經營本是書店的事,靠政府補貼才搞24小時營業不光彩,這麼做有失公平。不少廣州人則在論壇里發帖,說北京都有24小時書店了,怎麼廣州就沒有呢。
  廣州要不要開24小時書店。筆者以為,這種事情,無需攀比,見別的城市有了什麼,我廣州也要有什麼。24小時書店,開不開,怎麼開,也最好不要由行政力量來干涉,而應交由市場定奪。
  國人圈裡,非常有名的誠品書店從1999年就是24小時營業模式。正如誠品書局的理念——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。如今,它已然超越了書店概念本身,而逐漸沉澱為一種情懷,一種生活方式。因為在愛誠品的人們心中,生活不只是當下的苟且,還有詩意和遠方。
  喜歡誠品,並不意味著喜歡的就是書店不分晝夜地營業。在廣州也有很多人們心中的精神家園,比如學而優書店,比如博爾赫斯書店,比如方所書店。有網友如是描述這三家頗有名氣的書店差異:學而優是尊者,博爾赫斯是先鋒,方所是新貴。香港名作家鄧小樺更是稱方所為“華文界目前最新鮮、最具震撼力的書店”。方所書店開在廣州最奢侈的高檔購物中心之一太古匯,與Hermès、Armani、LV、Prada等國際一線超級大牌為鄰。作為人類精神糧食之一的書籍就是與生俱來的奢侈品,方所算是使之名副其實了。學而優,博爾赫斯和方所這三家書店都非24小時書店,但在書蟲心中都有不輕的分量。
  真正觸動人心的不是書店是否24小時不打烊,而是在好書之外,能不能提供一種良好的氛圍,一種愛書人四目相對的瞬間便能辨識出的親切感與認同感,一種精神上的接近與舒適感。
  跟紙媒一樣,關於實體書店的末日宣判也不絕於耳。電商凶猛,同樣的書,網絡電商能打很大的折扣出售。在這方面書店的確無法與之相較。如果這樣看,實體書店的確會無力招架,難免被拍死在沙灘上。很多人擔心24小時書店估計也難以幸免。
  可也有活得好的實體書店,當然這樣的實體書店早已超越了書店的概念,玩起了跨界經營,如前文中提到過的那幾家書店。它們能提供打折書所無法提供的。可以是精神交流的團體與機會,可以是生活方式的倡導與踐行,可以是專業又貼心的購書嚮導服務。在那裡,人們暫時脫離瑣碎的現實生活,找到心靈的棲息地,體味雙腳離地,享受輕盈的美妙。
  無論萬水千山,對美好的嚮往與追求固執在心。愛書人愛的也就是那份對美好的堅守。而這恰恰是書店不死的可能性基礎。
  或許我們真的無需討論廣州要不要開24小時書店,而是去看看多少人選擇了書及其衍生品所能帶來的美好體驗。你若盛開,清風自來。在24小時書店這事上,亦如此。
  (作者為報紙評論員)  (原標題:當我們談論24小時書店時,我們在談論什麼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x59pxygv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